以服务于人类为宗旨,缔造健康产业首要品牌
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

以服务于人类为宗旨,缔造健康产业首要品牌
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

以服务于人类为宗旨,缔造健康产业首要品牌
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

以服务于人类为宗旨,缔造健康产业首要品牌
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

医疗器械+人工智能 新风口来了?

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一度出现一罩难求、一机难求的局面。一罩指口罩,一机指呼吸机。医疗器械由此成为关注热点。

在医疗器械领域,我们的技术水平长期以来并不占优势,并且高度依赖进口。但如今,在人工智能应用上,经历了疫情的“大练兵”后,智能影像诊断、远程医疗等,让中国积累了更多自己独有的经验。

未来,医疗器械+人工智能,是否具有某种弯道超车的可能性?而上海在迈向科创中心的过程中,又能在这个潜力无限的创新领域抓住哪些机会?

 多年差距艰难追赶

近几个月,吴东博士不断收到来自宁波、深圳等城市的邀约,希望她能带着新组建的医疗器械团队,入驻当地。但吴东暂时还在考虑中,上海的研发人才和技术积累,相对更有优势。

对上海的好感,缘起于2011年。那时,中国医疗器械水平发展严重不足,全球500强巨头企业不愿意错过庞大的中国市场,纷纷计划着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。吴东曾任3M、柯惠的高管,2011年起供职于美敦力,她为公司的研发中心选址,当时有4座候选城市: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天津,而她最终选择了上海。

10年过去了,但是吴东发现,国内的医疗器械公司,依然与国际上有很大差距。

以呼吸机为例。呼吸机的外壳设计和汽车外壳有相似性。用来控制呼吸动作的系统,也类似于汽车的控制系统。再者是电子系统、合成系统。把这些技术一一分解就会发现,医疗器械和汽车有极大相似性,所以这两个行业的技术人员时常互相流动。医疗器械行业中,50%以上的人才不是出自医疗专业,而是出自汽车等设备行业。

10年中,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,也经历了与汽车业类似的发展过程:早期没有自主研发的动力,因为不需要研发,复制国外产品也能活得很好。中国市场足够大,只要产品便宜、质量不差,企业就能分到一杯羹。

然而,拥有复制能力,却未必掌握了核心技术。比如对呼吸机来说,核心是控制系统。它可以在病人不能呼吸时帮助呼吸;但是当病人自己有一些呼吸能力后,又会慢慢减少出气量,让病人的自主呼吸渐渐恢复。如果一台呼吸机,只知道不断给病人加气,那后果不堪设想。

“这个控制系统设计不是一两年能完成的,需要大量临床测试和调整。”吴东解释,此类技术改进,不可能一蹴而就,这就是国际大企业的“功底”。医疗器械面对的是生命,没有足够的临床验证,任何一个小细节都不能轻易改动。她说,最怕的是复制国外的设备,却不理解为什么这样设计,复制时又想当然进行自作聪明的改动,那样更加危险,“还不如完全不动脑筋复制下来”。

在美敦力担任全球副总裁期间,吴东还兼任康辉集团总经理。康辉是国内知名的骨科企业,“但研发动力依然不足,还是以复制国外产品居多。”吴东说。

医疗器械产品差异极大,既包括止血海绵,也包括医用磁共振成像等大型设备。基础领域涉及电子技术、计算机技术、传感器技术、信号处理技术、生物化学、临床医学、精密机械、光学、自动控制、流体力学等。因此,医疗器械的发展受基础工业水平影响。美国、欧洲、日本由于发达的工业基础,长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。

多年来,我国高端市场几乎被跨国公司占据,国内企业主要生产中低端、具有价格优势的产品,如中小型器械及耗材,仅有部分产品如监护仪、麻醉机、血液细胞分析仪、彩超和生化分析仪等具备出口实力。我们想要追上,非短时间可以达成。

但是此次疫情,给了这个备受关注的领域一针“强心剂”。尤其是远程问诊、人工智能、无接触自动化系统等,在疫情中大放光彩。医疗器械+新科技,在中国似乎迎来了一个风口。